-
福州长乐南路改造升级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福州长乐南路"白改黑"工程作为市政重点交通提升项目,通过优化道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区域营商环境,为沿线商业发展与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该工程北起国货东路南至光明港路,将全面提升道路通行品质与城市形象。 一、工程概况与施工进展 长乐南路改造路段全长452米,规划红线宽度40米,采用城市次干路标准建设。当前通信电力缆化工程已全面竣工,标志着地下管网系统完成现代化升级。人行道改造采用新型透水铺装材料,目前已完成总量50%,有效提升道路海绵城市功能。沥青面层摊铺作业已展开,预计5日内完成主体施工。 二、技术标准与环保特性 路面改造采用"SBS改性沥青+玻璃纤维格栅"技术方案,结构层总厚度达18厘米,可延长道路使用寿命3年以上。透水砖铺设严格执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标准,透水系数不低于0.5mm/s。电力管线全部实现入地缆化,消除空中"蜘蛛网"现象,道路空间整洁度提升60%。 三、交通组织与民生保障 施工期间采用"半幅封闭、分段推进"方案,保留双向两车道通行能力。沿线设置6处临时公交停靠点,保障12条公交线路正常运营。工程同步完善盲道系统和无障碍设施,改造后人行道有效宽度将达3.5米,符合最新《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四、综合效益与区域发展 改造完成后将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声3-5分贝,路面扬尘减少40%。沿线商业体出入口重新优化设计,新增12处共享单车停放区。该工程与光明港片区开发形成联动效应,预计带动周边地块价值提升15%,为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奠定基础。 五、后续管养与智慧升级 道路交付使用后将接入市政智慧管理平台,布设8处路面监测传感器。养护作业采用预防性养护技术,年度养护成本可降低20%。照明系统全面更换为LED光源,能耗较传统钠灯降低45%,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2025-09-05
-
两岸创客聚海沧 共享经济生态圈启新程
在厦门市海沧区推动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招商引资新举措下,"日月光华·两岸青年创客发展论坛"汇聚海峡两岸创业力量,通过企业对接、人才孵化等多元议程,共同探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 一、论坛聚焦两岸创业生态共建 本届论坛吸引多位来自台湾的创业代表与大陆创新团队,围绕创业环境差异化、资源整合模式、青年跨区域协作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与会嘉宾指出,大陆市场对人工智能、绿色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显著,为台胞创业提供了产业升级机遇。台湾创业者在国际化视野与技术转化层面优势突出,通过共享研发中心、知识产权联营等方式,可加速两岸创新链互补融合。 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落地实践 活动通过"十日深度对接"机制,组织台青参访厦门生物医药港、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并促成高校科研团队与初创企业达成六项技术转化意向。厦门海沧区打造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已引入两岸专业孵化机构,提供商事登记、财税合规、融资对接等全流程服务。统计显示,该平台累计协助百余家台资企业完成市场准入,其中三成企业年营收突破千万元人民币。 三、资本联动驱动产业协作升级 论坛重点探讨了以"共享经济生态圈"为核心的资本运作模式。投资机构代表强调,两岸可借力福建自贸区政策红利,在跨境电商、智慧物联等领域共建风险投资基金。当前多个案例显示,台湾技术团队与大陆供应链企业正联合开发柔性电子、低碳材料等前沿项目,其中三项技术已获得国际专利认证。资本市场数据表明,两岸联合创业项目的天使轮融资成功率较单区域项目提升百分之二十五。 四、人才机制促进长效融合发展 为破解人才流动瓶颈,海沧区试点推出"台青创业卡",集成社保衔接、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专属权益。同时推动两岸高校共建微电子、工业设计等特色学科实训基地,近三年累计培养产业适配人才六百余名。台湾创业导师团队指出,构建以能力认证为核心的人才互认体系,将大幅降低两岸青年创业试错成本,推动创新成果跨海落地。 五、产业融合开辟区域协作新局 论坛成果显示,两岸在新消费品牌共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海洋经济开发等领域存在广泛合作空间。与会专家建议设立"海峡创新走廊",通过离岸孵化、跨境加速等机制,推动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当前厦门市已规划建设两岸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预计带动超五十亿元新兴产业投资规模。 此次论坛不仅凸显了厦门海沧在两岸创客生态中的枢纽地位,更以实操性方案为"海峡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制度样本。随着产业链与资本链的双向贯通,两岸青年创业协作正加速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整合的新阶段。
2025-09-05
-
永安携手航空工业共建东南碳谷 石墨烯产业迈入新阶段
近日,永安市与航空工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尖端技术资源,共同推进石墨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落地。这一合作标志着永安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双方将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开启产业新篇章 在航空工业集团主办的石墨烯科技发展与产业规划发布会上,永安市企业福建省碳谷科技有限公司与航空工业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航空工业集团将发挥其在高端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而永安凭借丰富的石墨矿产资源和产业基础,共同构建从原料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二、资源禀赋奠定发展基础 永安市已探明的石墨矿储量大、品位高,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当地规划建设的18平方公里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目前国内少数以石墨烯为核心的专业化园区之一。园区内已组建市场化运营平台,并配套建设了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三、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 此次合作重点聚焦石墨烯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研发。航空工业集团将转移多项专利技术,包括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柔性电子器件开发等前沿方向。福建省碳谷科技有限公司将承担产业化转化任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至少五项核心技术落地量产,推动石墨烯产品附加值提升。 四、产业集群构建区域新优势 “东南碳谷”的定位凸显了永安在区域产业布局中的战略地位。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上下游超百家企业集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带。地方政府同步推出专项扶持政策,涵盖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五、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在产业规划中,双方特别强调环保生产技术的应用。通过创新石墨烯绿色制备工艺,实现能耗降低30%以上,工业废水零排放。园区还将配套建设国家级石墨烯检测中心和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此次政企合作不仅加速了石墨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更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随着项目逐步实施,“东南碳谷”有望成为引领中国新材料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2025-09-05
-
漳州龙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速成型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近年来,漳州市龙文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福建永润文化旅游创意园、漳州盛辉物流公路港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申报省级集聚区,物流、金融、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升级态势明显。 一、物流产业标杆效应凸显 漳州盛辉物流公路港于2018年获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称号,成为龙文区物流枢纽的核心载体。同期,龙文区新增漳州兴四海物流有限公司等3家3A级物流企业,区域物流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持续提升。该园区通过整合公路运输、仓储配送等资源,有效降低周边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超15%,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金融服务业能级跃升 龙文区近年来吸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填补了高端金融服务的空白。这些机构为当地企业提供跨境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服务,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累计授信额度超80亿元,显著改善区域投融资环境。 三、上市企业培育体系完善 市区两级联动培育机制成效显著,明鑫智能等11家企业入选漳州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恒丽电子等4家企业进入省级培育名单。龙文区通过专项辅导、政策倾斜等方式,推动企业规范治理结构,目前已有3家企业启动IPO筹备工作,预计2025年前实现本土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四、产业融合创新提速 福建思特电子有限公司申报2018年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标志着龙文区制造业向"产品+服务"转型迈出关键一步。同期,福建永润文化旅游创意园通过"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近20%,成为产城融合新典范。 当前,龙文区已形成物流、金融、智能制造、文旅四大服务业集群,202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2020年提升6.3个百分点。随着省级集聚区申报工作的推进,该区域正逐步发展为漳州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9-05
-
漳州四大物流园区加速建设 打造东南区域智慧物流枢纽
福建省近年来持续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漳州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正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漳龙物流园、鑫展旺物流园等四大园区建设,以政策扶持与土地保障双轮驱动产业升级。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一、政策支持构建物流发展新格局 为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福建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专项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物流园区项目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并实施工业用地优惠政策。漳州市在政策框架下,重点推进智能骨干网等项目建设,通过放宽投资强度要求吸引企业集聚。 二、漳州核心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漳龙物流园将整合区域零担货运资源,建设智能化分拣中心;鑫展旺物流园聚焦化工产品仓储与运输安全标准提升;漳州电商园配套建设冷链仓储设施;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则依托大数据优化干线物流调度。四大园区功能互补,形成覆盖制造、商贸等多领域的服务体系。 三、财政补助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福建省对总投资超3000万元且物流运营占比达60%以上的园区,按年度投资额给予梯度补助。这一机制已带动漳州市相关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120%,有效缓解企业初期运营压力。 四、基础设施升级助推区域协同 新建园区均配备物联网感知设备与新能源充电设施,未来将通过闽粤赣三省交界区位优势,联动厦门港、汕头港等节点构建多式联运网络。漳州市交通运输部门表示,项目全部投运后预计降低周边企业物流成本约18%。 当前,福建省正以15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为载体,推动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漳州市的实践表明,通过精准政策配套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供应链韧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5
-
云霄临港工业区引资3.69亿元 三大项目落地添动能
近期,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在招商引资领域实现重要突破,成功引入三项实体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3.69亿元。这些项目均择址云霄临港工业集中区,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彰显了该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云霄县通过强化招商机制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在年度经济冲刺阶段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一、招商引资成果密集涌现 云霄县近期落地的绿翔环保新材料、东科新能源及美贴士胶粘材料三个重点项目,均展现出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可观的发展前景。绿翔项目聚焦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规划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及完善配套设施;东科项目重点布局新型能源技术应用领域;美贴士项目则深耕专业胶粘材料制造。三大项目协同落地,为临港工业集中区注入了新的产业动能。 二、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强化 临港工业集中区作为云霄县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新入驻的三个项目与园区既有的产业链条形成有效互补:高分子材料项目可对接下游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新能源技术应用项目服务于园区企业节能减排需求,胶粘材料则为装备制造提供重要配套。这种产业协同将显著提升区域产业链韧性与价值创造能力。 三、项目投资规模可观质量提升 本次引进的三个项目均为实质性产业投资,其中绿翔项目规划总投资超1.5亿元,将建设万平方米级现代化厂房;东科新能源项目投入资金规模过亿元;美贴士项目总投资达数千万元。区别于简单产能扩张,这些项目普遍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如绿翔项目将设立环保材料研发实验室,东科项目引入先进能源管理系统,展现出产业升级的鲜明特征。 四、招商模式实现创新突破 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云霄县全面启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分赴珠三角、闽南等经济活跃区域精准对接。在深圳、厦门、潮汕等重点城市设置常驻招商机构,深度融合异地商会资源网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联动机制。通过前置项目评估、专班跟踪服务等创新举措,实现了招商信息获取、项目研判到落地签约的流程再造。 五、区域战略位势加速提升 通过持续深化区域协作,云霄县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凭借陆海联运的区位优势,正加速构建对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此次引进项目中,既有来自省内的成熟企业扩建产能,也包括江西等地企业的新设投资,充分体现了该区域作为东南沿海产业协作节点的吸引力。产业资本的持续注入,将进一步强化云霄在闽南经济版图中的支点作用。 六、服务体系优化升级护航发展 云霄县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项目服务体系,为新落地项目提供涵盖规划审批、要素保障、政策匹配的全方位支撑。针对重点工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项目一专班”跟踪机制。在基础配套领域,持续提升园区供电、排污、物流等设施保障能力,配套建设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需求,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随着三大重点项目签约落锤,云霄县在2023年终冲刺阶段交出了亮眼的招商引资答卷。该项目集群的进驻不仅直接带来大额有效投资,更将发挥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推动临港工业集中区向高端制造基地加速蜕变。通过创新招商机制与优化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力,云霄县正在区域经济竞合中构筑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025-09-05
-
德化霞田文体园区将建三甲标准专科医院
福建省德化县近期启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霞田文体园区内规划建设一所高标准专科医院。该项目拟投资2亿元,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打造,建成后将填补区域优质医疗资源空白,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一、项目规划定位 霞田专科医院选址于德化县重点发展的文体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约5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作为县域医疗体系升级的关键工程,项目设计床位规模、科室设置及设备配置均参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重点发展特色专科领域。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目前项目地块已完成"七通一平"基础配套,包括道路硬化、水电管网铺设等工程。园区周边已建成双向六车道主干道,公共交通枢纽与城区形成15分钟通达圈,为后续医疗设备运输和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 三、区域医疗资源优化 德化县现有医疗机构以综合性医院为主,专科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新建医院将重点布局肿瘤防治、康复医学等学科,与县域内其他医疗机构形成差异化互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诊量可达40万人次,辐射周边多个县市。 四、投资建设模式创新 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开放独资或合作两种投资方式。当地政府提供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建设周期规划为24个月,运营后将纳入区域医联体管理。 五、城市功能提升预期 该医院作为霞田文体园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将与已建成的体育中心、文化馆等形成功能联动。分析认为,项目落地有助于提升德化县在闽中城市群中的医疗服务中心地位,促进人口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
2025-09-05
-
晋江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科技发展新跨越
晋江近日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意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人才引育等关键领域,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福建省前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新兴产业集聚高地 晋江围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通过高标准规划产业园功能定位,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和核心技术企业。同时,以龙头项目为牵引,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的完整产业链生态。集成电路产业园重点布局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环节,智能装备园聚焦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等高端装备研发生产,海洋生物园则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等特色产业,形成多园区协同、多产业联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深化“科学+”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晋江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工程,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引入智能制造系统,推动生产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质量优化。鼓励传统企业与新兴产业跨界合作,发展智慧化定制生产、绿色低碳制造、健康产品研发、社交化营销等新业态。例如,在纺织服装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应用新型纤维材料和智能设计软件,开发功能性、个性化服饰;在制鞋产业领域,引入3D打印技术和智能传感设备,生产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鞋品,通过技术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支撑机制 晋江建立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制,将企业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瓶颈作为科技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倾斜。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企业自创品牌,通过品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业,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围绕“人才强市”建设目标,晋江构建人才、项目、平台、资金一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领航计划”,通过专题研修、行业交流、智库咨询等方式,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推进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提供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全方位配套支持,打造具有区域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五、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环境建设 晋江统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不同产业、园区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机构发展,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强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举办创新大赛、成果展示等活动,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全方位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见效。
2025-09-05
-
福州:绘就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新画卷
福州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举措,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繁荣,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昔日偏远山乡实现旧貌换新颜,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强化政策引领,筑牢发展根基。福州始终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全市发展大局,出台系列专项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统筹规划与资源倾斜,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多年来,福州持续完善民族地区交通路网,推进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升级,为区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产业培育,激活内生动力。福州立足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罗源、连江等地,依托山区生态优势,培育茶叶、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农业,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产品电商企业,搭建线上销售平台,让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此外,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生态旅游等产业也逐步兴起,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三、传承民族文化,彰显特色魅力。福州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支持民族地区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2024年,“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在罗源县起步镇庭洋坂新村举行,活动涵盖山歌对唱、传统舞蹈、非遗展示等内容,吸引众多游客参与,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各地还建立民族文化传习所,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推动畲族银饰、服饰、歌谣等非遗项目活态传承,以文化魅力带动旅游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四、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福州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民生条件,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对部分偏远民族自然村实施搬迁安置,让群众住进配套完善的新村。在教育领域,加大对民族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医疗方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民族乡、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让群众就医更便捷。随着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合力。福州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氛围。民族地区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相关部门还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地区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
2025-09-05
-
虎门服装产业加速迈向500亿集群目标
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背景下,东莞虎门镇通过招商引资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装产业集群。作为全国服装产业重镇,虎门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和创新驱动的转型策略,目标直指500亿元产值规模,近期在武汉举办的展贸会正是其拓展市场辐射力的重要举措。 一、产业基础夯实集群发展根基 虎门镇拥有从面料研发、设计打样到生产销售的完整服装产业链,区域内集聚了上万家服装企业及配套服务商。纺织服装业作为虎门支柱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形成了以女装、童装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国家级质检中心、面辅料市场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平台构建产业升级引擎 通过建设服装创意设计园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载体,虎门推动传统服装加工向数字化生产转型。引入3D量体、智能裁剪等新技术,重点培育原创设计品牌,目前已有多个自主品牌跻身全国服装百强。政府主导搭建的展贸平台每年举办超20场专业展会,有效促进产销对接与资源整合。 三、区域协作拓展市场辐射半径 以武汉展贸会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成为虎门服装开拓内需市场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中部枢纽城市建立展销节点,虎门企业可快速触达长江经济带消费市场。同时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推动服装出口覆盖欧美、东南亚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四、政策赋能培育集群生态体系 当地出台专项规划明确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设立产业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符合标准的新入驻企业给予场地租金减免,并联合高校建立服装产业研究院。未来将重点培育1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当前虎门服装产业正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强化设计研发、智能制造、渠道建设等关键环节,朝着500亿元产业集群目标稳步迈进。这一进程不仅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也为中国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模式。
2025-09-0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